首页 > 金职新闻

胡青莲:扎根教坛 心灯如莲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作者:周菲、沈含笑时间:2025-07-23浏览:15设置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阵清亮爽朗的笑声仿佛青莲初绽时拂过水面的晨风,携带着温柔与芬芳,总是在不经意间率先抵达旁人的心房。这笑声,勾勒出大家对她的第一印象——明媚、热情、充满向上的生命力。这极具感染力的笑声,是她乐观天性的自然流露,更是她如青莲般正直、热忱的动人底色。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部教师胡青莲。

  

  

深扎沃土,孕育芬芳

莲者,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也,这也正是胡青莲深耕教坛、潜心科研的生动写照。入职金职大以来,她马不停蹄,奋进前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亮眼的成绩:多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斩获佳绩,主持省部级课题、市校级科研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多次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中获奖,获评“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教学是教师的第一生命线”,她不仅如是宣示,更以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为这句话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胡青莲却从不懈怠每一节课。课前,她如初登讲台般细致研磨,及时融入最新的案例与思考,备课过深夜12点是寻常事;课上,那标志性的爽朗笑声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点燃着学生的求知热情,引领学生拨云见日,这是她最纯粹、最酣畅的快乐;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与优化是她雷打不动的习惯,她始终以敬畏之心持续擦拭教育的明灯。她秉持“大思政课”理念,认为好的课堂绝不应困守于方寸之地,而是应当让信仰在践行中扎根。她引导学生走向乡村,将“纸上道理”转化为“脚下道路”;她带着学生穿梭在旧居古刹,将红色故事搬到舞台、搬上荧屏,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今年她参与指导了舞台剧《两岸烽火 复疆誓言》,为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她与学生们反复推敲每个动作、每句台词,精益求精,最终这场演出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展演中大放异彩,现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一堂内容扎实、案例丰富的红色实践课,让她在六月份的省德法暑期备课会中拔得头筹,斩获一等奖,这是对教学理念创新的肯定,是对字斟句酌、数易其稿的努力的褒奖,更是她多年来潜心教学的最好见证。

  


   

科研,是为人师者的智慧活水和创新引擎。胡青莲深谙此道,更以行动践行。她甘坐冷板凳,在文献的瀚海中沉潜涵泳,于学问的迷宫里抽丝剥茧。她常怀空杯之心,或躬身求教于资深教授,或热烈切磋于同事同行。她忘我、投入,孜孜以求。一次在食堂吃饭,她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什么科研问题,就迅速用手机记录下来,同事们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佩服。胡青莲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汲取,也重视躬身实践。为获取第一手数据,她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深化对产教融合的理解;她奔赴红色教育基地,让来自田野调查的思政教育素材中更具温度与分量……2024年,她获立一项省部级课题,同事们艳羡地夸赞她真是高“命中率”,不投则已,一投必中,让她分享经验,她笑着说:“仅上半年与这个立项主题直接相关的申报书我就写了不下6份,前期成果也积累了好些年了……”是啊,哪有什么“一投必中”,不过是“越努力越幸运”,这幸运藏在晨昏交替、伏案凝思的身影里,这幸运来自桌前高垒的书卷与文稿里。

  

莲叶田田,温暖相承

莲者,亭亭净植,可远观更宜近慰也,胡青莲这份可亲可近的温暖,滋养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那年寒冬,疫情阻断了归途。临近除夕,当万家灯火点亮时,“来我家里过年吧!”电话那头,胡青莲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如同夏日里第一朵绽放的莲,传递着希望的芬芳。青年教师沈含笑至今仍记得那晚、那碗热气腾腾的鸽子汤,那是她记忆中最好的味道。胡青莲就像一株亭亭净植的莲,以“中通外直”的品格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青年教师遇到困惑时,她总是耐心给予指导;同事情绪低落时,她又化身“知心姐姐”。青年教师周菲也多次受益于胡青莲的关怀与帮助。周菲参加教学比赛时,胡青莲主动帮忙、悉心指导;周菲首次申报高层次课题缺乏经验,胡青莲给予协助与解答,并在反复推敲后给出了更加贴合的选题建议;周菲困顿迷茫时,胡青莲耐心倾听,结合自身经历和她分享人生智慧……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胡青莲家的院子总是郁郁葱葱,种着各种时令蔬菜。每到收获时节,她总会细心分装好,送给同事们。青年教师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一声“莲姐”。在办公室里,她总是第一个发现同事的情绪变化;在教研活动中,她的建议总如莲叶上的晨露,晶莹剔透又充满智慧。胡青莲老师就像永不凋谢的莲,始终保持着教育的热情,即使面对别人避之不及的工作,她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她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主动拥抱挑战、突破自我设限、不断学习和成长。

   

胡青莲与同事带领学生拍摄思政微电影

  

2022年,胡青莲老师刚做完甲状腺手术,没来得及好好休息,马上又投入到了工作中。我们都能听出她声音里的沙哑,但她的课堂依然激情不减,这种敬业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还经常关心年轻老师的身体健康。沈含笑产后回来上班时,胡青莲陪她一起去看中医调理身体,还反复叮嘱她要注意休息。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背后,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同事最质朴的牵挂。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

  

莲灯引路,花开有声

 莲者,灼灼其华,照夜之灯也,这盏心灯,照亮了无数学子前行的方向。面对中药221班徐立芃同学的特殊情况,胡青莲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予他特别的关注与鼓励。当徐立芃因操作不便无法展示热点PPT时,胡青莲不是简单代劳,而是巧妙地安排课代表做好交接、代为展示,既保障了课堂顺畅进行,也维护了徐同学的自尊与参与感。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尊重,让课堂充满了理解与温情,不仅赢得了徐立芃的认可,更收获了徐爷爷由衷地点赞:“这样的思政课上得真好!”

而在机制198班(社会生源班),胡青莲面对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挑战。班里有一位自己拥有公司、年龄甚至比她还大的“大龄学生”,社会经验丰富。胡青莲没有固守传统的师生界限,而是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将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进行“大思政课”引领。她以谦逊的姿态、开放的思想,与这位学生深入交流探讨,将课堂变成了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的平台,最终她成为了学生亦师亦友的伙伴。而这份基于尊重和专业建立的深厚信任,甚至延伸到了生活层面。当这位“学生”为小儿子在金华入幼的问题感到困惑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咨询对象,便是这位值得信赖的胡老师。

从对特殊学生群体无微不至的关心,到对社会经验丰富者的平等对话与价值引领,胡青莲用行动诠释了思政教育的真谛——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关怀与人格的塑造。她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倾注同样的热忱,以不同的方式点燃思想的火花,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人生大课。正如学生所言:“胡老师的课像剥莲蓬,层层递进,每一层都藏着思想的惊喜。”

      

胡青莲与学生课外探讨

   

机制222班的谷俊俊同学说:“胡老师特别好,她不仅教会我们知识,更在生活的点滴中给予我们温暖的关怀和成长的指引,那时候我们备战‘卡尔·马克思杯’比赛,她天天陪着我们训练到深夜,还经常自掏腰包买零食‘投喂’我们,为我们加油打气。我们都以为她只是工作认真,直到后来才知道——那些深夜,在陪我们练完题目后,她还要赶去医院照顾住院的女儿。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让我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胡青莲用教育者的坚韧与母亲的柔软,编织出最动人的生命教育诗篇。

  

胡青莲指导学生参加卡尔·马克思杯比赛

  

  胡青莲还将专业教育理念延伸至家庭教育领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会孩子成长。她带孩子参加“我的家乡在‘浙’里”演讲比赛,让孩子在表达中认识家乡;她带孩子参加非遗“星空读书会”,让传统文化的星光点亮心灵家园;她和孩子一起种菜,体会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快乐;她带着孩子做公益,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她还抽空参加校外辅导员比赛,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这些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胡青莲以思政教师的专业视角,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为孩子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成长典范。

  

胡青莲带孩子参加婺城文旅世界非遗日“星空读书会”活动

  

胡青莲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者,既能如莲般扎根专业土壤,又能让思想之花绽放生活每个角落。当职业信仰与生活信仰同频共振,育人的星火便会在时光里自动写就精彩华章。

作为师者,她是深潜的探索者;作为同事,她是温暖的聚光灯;作为前辈,她是坚定的掌灯人。笑声似阳光,驱散阴霾;执守如灯盏,指引方向;仁爱若春晖,滋养生命,扎根教坛、心灯如莲,这光,穿透迷雾,照亮前路;这莲,栉风沐雨,恒久芬芳。

 

(责任编辑:徐思,陈德仙,金亮,王璐)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