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职新闻

中外师生共培育,绽放璀璨玉米花

来源:农学院作者:胡尹莎时间:2024-06-11浏览:19设置

恰逢玉米播种的黄金时节,为促进中外师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增强中外学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引导同学们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别样美”劳育工作室在学校实验农场开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第四届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暨“文化碰撞,劳动共鸣”中外师生劳动文化沙龙系列活动。

“春雨滋润玉米田,秋来硕果满人间。”玉米,作为主食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被赋予了滋养万民、保障民生的崇高使命。本次活动以“玉米”为核心,由三个环节组成,探索玉米的种植要点、作用、意义、新趋势、新研究,以及玉米副产品的再利用,为中外师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让中外师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劳动中交流。

         


环节一:绿色勤耕耘,金色满收获

顶着金灿的阳光,中外学生们怀揣着对农业知识的好奇与热情,跟着专业教师认真学习玉米种植的基本知识。从选地开始,大家便展现出了极高的专注度,仔细观察土地的质地,轻手轻脚地挑选着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壤,再将玉米苗小心翼翼地埋入土壤中。

          

  

  

    

对于那些未曾体验过农耕生活的同学们,初时面对着这片土地,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在专业教师的耐心示范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一次次挥起的锄头凿出了玉米苗需要的深度,一双双伸向苗盘的手拿出了完整的幼苗,一个个弯腰的身影都展现出了劳动的力量。

在辛勤的劳作中,大家不仅收获了玉米种植的知识与技巧,共同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更在共同的奋斗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成长。“我学到了一项新的种植方式,真棒!”卢旺达留学生Rene说:“在我们的国家种玉米通常是直接从种子开始种,而在中国这边是先育苗再种苗,这样子可以提高玉米的成活率。”

据悉,本次栽种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与金职院共同培育的鲜食型玉米新品种,不仅可直接生食,且口感无渣、汁液饱满、甘甜至极,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味觉享受的完美结合。

       

环节二:农趣无国界,留学遇田园

中外学生代表汇聚一堂,热烈交流着各自国家对玉米的多元用途,玉米在此刻成为了交流的媒介,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外学生们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背景各异,分享着各自国家的玉米文化,以及玉米种植、加工和食用方面的经验与见解。有的将玉米作为主食,有的将玉米加工成各种美食和饮品,有的将玉米用于制作工艺品和生物燃料,还有的将玉米作为饲料和绿肥……这些多元用途不仅展示了玉米的广泛适应性,更体现了不同国家在农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智慧。

         


     

      

      

Abel兴奋地说:“这次交流机会弥足珍贵,让我深刻领略了中国玉米的深厚文化,同时也点燃了我对其他国家农业文化深入探索与学习的渴望。”农学院食品231班的学生王静怡感慨道:“这次交流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玉米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不同用法,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让我们有幸与外国留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环节三:玉米农创客,手工出艺品

玉米,作为全球瞩目的粮食作物之一,以其高产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然而,在玉米种植的丰收背后,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却往往被忽视。

为了唤醒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农学院特别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活动,旨在以创意与巧思赋予废弃玉米物料新的生命。大家两人为一组,巧妙地利用晒干的玉米叶,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将一片片普通的玉米叶变成了精美的玉米花。每朵玉米花,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和创意,纷纷展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所有的玉米花都被插入到了同样用玉米叶制成的玉米花瓶当中,这件由中外师生共同完成的玉米工艺作品,不仅在欢声笑语中丰富了中外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深化了中外师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悄然传递着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引导我们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许。

    


  

    


活动结束后,外国留学生们还参观了学校实验农场的农业成果。农场相关负责教师沿着蜿蜒的小径,带领大家逐一领略了农场里硕果累累的农业成果。目前农场内种植着阳光玫瑰、红美人、葡萄柚、蟠桃、蒲瓜、黄瓜等各色瓜果蔬菜的新品种。每一株作物都仿佛在诉说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外国留学生们一边聆听着老师的详尽讲解,一边仔细观察着每一株作物的枝叶、果实和生长态势,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与生命的顽强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将劳育与美育相结合,以艺术化、创新性的劳动形式,点燃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深化他们对劳动教育本质的理解,更在农田的躬耕与手工的创造中,搭建了一座中外友谊的桥梁。在培育具有勤俭奉献等劳动精神的时代新人的同时,也增进了中外师生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在共同的劳动体验中,分享着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同探索着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周飞腾)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