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筑工程学院张婧博士(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与同济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建筑与环境领域顶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中科院1区Top,影响因子7.6)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tudy of the limit flow ratio method for a rectangular jet-enhanced exhaust hood over thermally buoyant pollutant jets》。论文针对工业生产中污染物高效控制难题,提出了矩形射流增强排气罩(RJEH)的极限流量比设计新方法,为工业通风系统的节能化、高效化设计提供了关键支撑。(论文在线地址为: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5.113355)

工业生产中,烟雾、粉尘等污染物若控制不当,会导致室内环境污染,致工人职业病风险升高。传统排气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需高风量运行,不仅能耗大,还可能干扰生产操作。此前研究表明,径向射流技术可增强排气罩的气流聚集能力,但针对矩形结构的流量比计算方法仍存在空白,制约了其工程应用。
为了填补新型高效通风末端设备计算方法的空白,促进新型设备在工作通风领域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团队采用实验结合CFD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研究90°径向射流与热浮力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发现射流能显著改变污染物扩散路径——传统排气罩顶部易出现污染物聚集,而射流可引导污染物向罩口集中,在相同排气量下捕捉效率提升约20%。
基于模拟数据,团队系统分析了排气罩尺寸、罩源距离、污染物初始温度等关键参数对极限流量比的影响。并推导出适用于0~200K温差条件的极限流量比预测公式及温度修正公式。经验证,传统公式预测流量比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00%,而据此计算的排气量误差仅9%,远优于传统方法。这意味着工业企业可根据污染物源强、温度等参数,精准设计排气系统,避免 “盲目增风” 造成的能耗浪费。该技术特别适合化工、冶金等高温污染源场景。



(8)

(9)
本研究不仅为工业通风领域提供了创新性设计方法,有效破解了传统工业排风“低效与高耗”的固有矛盾,更彰显了建筑工程学院在应用型科研领域的扎实功底,以及与顶尖高校(同济大学)、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协同创新的突出成果。目前,研究团队已针对射流角度优化、复杂工业环境干扰等问题开展后续实验。未来,随着技术落地,有望推动工业通风系统从“粗放式排风” 向 “精准化控污” 转型,为职业健康保护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双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