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金职看点

深化校际交流 共育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南京大学开展思政育人专题研修活动

作者:邵祎晗发布时间:2025-07-15浏览次数:28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锻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7月6日至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理论课教师赴南京大学,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创新育人模式”专题研修活动,校党委副书记劳虓虓出席开班仪式。


 

专家引领,夯实理论根基。理论学习环节由多位知名学者带来前沿洞见。本次培训既有专题讲座,又有现场教学,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分组研讨,旨在依托名校资源,通过深度交流与多元学习,引导教师开拓视野、更新理念,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育人骨干力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仝华聚焦“新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创新”作首场报告。报告深刻阐述了将红色基因、时代楷模等鲜活素材有机融入思政课堂的重要性与路径,及其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功能。仝华结合丰富详实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新资源对驱动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创新的核心价值,为整个研修奠定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基调。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华系统讲授了“学术研究方法论”。从科研选题、文献调研、方法应用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梳理了规范的学术研究路径,引导教师理解如何以扎实的科研工作反哺教学,从而厚植思政课的理论根基,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学理性和说服力。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伯平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点和学情,精准把脉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围绕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供了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指引,为教师们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实用的工具箱。

 

 

南京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嘉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创新”为题,带领教师们回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理论的形成脉络。他深入解读了基本原理在时代发展中的创新性阐释,深化了教师对理论源流、核心要义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为讲深、讲透思政课筑牢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兴华聚焦高职本科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特色做法。他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探索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为我校优化思政育人体系、提升育人实效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贵经验。

现场教学,厚植家国情怀。学员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沉痛的历史遗迹中体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深刻内涵,汲取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厚滋养。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革命英烈坚定的信仰与无畏的担当,为教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课,深刻诠释了思政教育“培根铸魂”的本质要求。 

 


  

总结部署,聚力未来发展。研修间隙,学院召开了期末教职工大会,对上半年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重点梳理了此次南大研修的收获。会议强调要将南京大学先进的育人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经验切实转化为提升我校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具体行动。会议对标年度工作目标,对暑期及下一阶段深化教学改革、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特色育人品牌等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交流互鉴,碰撞思想火花。培训安排了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的点对点研讨。两校教师聚焦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以及创新模式,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交流。金职大教师分享了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南大教师则倾囊相授其在课程建设、课堂管理、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双方在教研互鉴中,进一步明晰了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育人质量的共识。




参与研讨的教师们感触深刻,纷纷发表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部副主任吴雪峰表示,作为马原纲要教学部的负责人,此次南大之行让我对“理论根基与历史纵深如何共生”有了更深体悟。南大在学术研究反哺教学上的系统化实践,为我们打通“原理阐释—历史佐证—现实观照”的教学链条提供了范本。未来将推动团队把学术规范融入课程设计,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嵌入南大式的文献研读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鲜活史料构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双轨教学模块,让理论的穿透力与历史的厚重感在课堂共振。

形势与政策教学部副主任廖沙沙表示,南京大学在“时政教学时效性”上的探索令人印象深刻,《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在于紧跟时代步伐,南大教师将最新政策解读、社会热点分析及时融入课堂的做法,有效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下一步,形策教学部计划尝试建立动态教学素材库,针对国家重大战略、社会发展热点,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突破等,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设计专题教学,通过政策解读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握时代大势,增强课程的现实观照与时代价值。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部教师施俊波对南大思政课教学中对“生活化场景”的挖掘运用印象深刻,将抽象的道德规范与法治原则,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生活案例的教学思路值得借鉴。后续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可以尝试结合校园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寝室关系、网络行为等具体场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道德要求与法律底线,使课程内容从文本走向实践,增强育人的贴近性与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部课程负责人金帅楠表示,“守正创新”在教学中尤为关键,南大强调的“实践育人闭环”让我深受触动,中国化理论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应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的“望远镜”。在后续教学中,我们计划组织学生围绕“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等主题开展实践,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这既守住了理论内核,又让课堂延伸到社会深处,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此次研修行程紧凑、内涵丰富。全体思政教师在理论滋养中夯实了功底,在历史镜鉴中厚植了情怀,在交流互鉴中碰撞了智慧,在总结反思中明确了方向。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研修成果转化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内生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新实践,用心用情讲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让思政教育之花在金职大绚丽绽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何中丽)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