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金职故事

郑伟新:以初心为本顺时势,以“担三”为帆启新程

作者:朱正皓 沈若澜发布时间:2025-08-09浏览次数:11文章来源:师范学院

为加强学院与校友之间的联络,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进一步坚定师范学子的时代担当,近日,师范学院继续开展“百名学子访校友”活动,在学院党委负责人的带领下,本次活动来到兰溪市第一中学,师生一行9人,采访了优秀校友——郑伟新。



郑伟新,现任兰溪市第一中学校长,1994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就读于普师943班。他是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回首往昔 初心如磐

时光轻吟着岁月的歌谣,如潺潺溪流悄然淌过记忆的堤岸。郑伟新谈及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眼中依然闪烁着幸福的光芒:“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母校三年的学习经历是人生的蜕变之旅——从青涩少年成长为肩负使命的青年教育者。如今回望踏入鼓楼里校门的那一刻,三十年光阴荏苒,那些鲜活的记忆却始终清晰如昨日。"

初入校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便深深镌刻进郑伟新的心间。在他三十余载的执教生涯中,他始终秉持着以德立身、以行导人的教育信念,用言传身教诠释着师范精神的时代传承。他回忆起首学期体育未达标后,被编入晨训补考队的特殊经历——每日破晓时分的强化训练持续整学期,直至全员通过考核。这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治学态度,塑造了郑伟新终身受益的坚韧品格。



郑伟新还感慨学校课程多样:音乐需精通声乐与器乐,美术跨越素描、水彩、国画多门类,书法兼修硬笔软笔双技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训练平台,学校设置了素描教室、国画教室、书法教室和琴房等专业化教学设施。郑伟新将师范岁月比作润泽一生的源头活水。那些严苛的考核标准铸就了他扎实的教学功底,多元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他应对教育现场的综合能力,母校赋予其全面发展的职业基因,让郑伟新在杏坛耕耘中始终保持着奔涌向前的生命力。

师承春秋启雅韵,师恩无言书芳华。母校恩师的谆谆教诲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郑伟新的心田,助力他的每一次成长。提及母校老师,郑伟新仍满怀感念之情,他说彼时的班主任黄炳全老师、吴春瑛老师时刻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醒着他,给他做人生榜样,在两位榜样教师的引领下,郑伟新对教师职业的情怀深深扎根,驱使着他毕业后坚守教育这条路,从不动摇。


怀瑾握瑜 与时偕行

三十载春秋流转,郑伟新将自己与教育同行的时光,划分为三个意义非凡的十年,每一段旅程都饱含着挑战与成长。



毕业那年,命运轻轻一推,将郑伟新带回了故乡。因家乡当地教育需要,本以为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他,直接站在了初中的讲台上,教授的是社会学科——融合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性课程。对于出身普师专业的他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郑伟新没有退缩,他积极克服专业的壁垒,以思政教师的身份,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间,他默默耕耘,直到2003年,凭借出色的教学实力,他一举夺得浙江省优质课第一名,为未来的教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2004年,郑伟新通过竞聘踏入了兰溪市第一中学的大门,开启了第二个十年的征程。对于缺乏高中教学经验的他来说,这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要在全市顶尖的高中站稳脚跟,谈何容易。报到那天,时任校长的一句“兰一中的讲台不是那么好站的”,如同警钟长鸣,激励着他不断向下扎根,深耕思政教育这片沃土。2006年,他凭借出色的教学育人表现,荣获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称号。此后,他更是干劲十足,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如何让思政课焕发新的活力,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探索,便是又一个十年的光阴。



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2014年。郑伟新意识到,要想在思政教育领域更进一步,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于是,他勇敢地迈出舒适区,尝试参加各类评选,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三个十年。这十年间,他不断努力,终于在2020年评上了正高级教师职称,又在2022年荣获浙江省特级教师的殊荣。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2023年,郑伟新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个新起点——担任兰溪市第一中学的校长,开启了他第四个十年的篇章。面对未来,他满怀信心地说:“未来会怎样,我还在不断努力。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会一直保持对待教育事业的初心,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文脉赓续 育德启智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盛开的是兰溪市第一中学90年来孕育的“担三文化”。时序更迭,如白驹过隙,但兰一中人对教育的赤诚丹心,始终坚如磐石,从未更改。



当谈及学校管理的特色与亮点时,郑伟新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学校一直坚持文化立校,传承的是‘担三文化’”。郑伟新表示,明代先贤枫山先生章懋年老回乡办学时,对学生说:“金华道学、功业、文章无人担,你们要担起这三幅担子。”从那以后,这“三副担子”就被称为“担三精神”。“担三精神”也成为兰江两岸传承的文化基因,短短六字,凝练了儒家文化中对为人处世、治学求知、躬身实践的深刻要求。

民国时期,兰溪又有一位先贤叫祝谏,创办了担三初级中学。用“担三”命名,也隐含着对青年学子的美好愿望。这所学校后来成了兰溪一中的前身。自此,“担三精神”便深深扎根于兰溪这片教育热土,成为兰溪市第一中学文化精神传承的灵魂所在。

在新时代背景下,“担三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愈发丰富而多元。郑伟新语气坚定地说:“在‘担三精神’引领下,学校校风文明、学风求新、教风严谨,这都是大家自觉追求的结果。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他强调,兰溪市第一中学今天的使命是满足兰溪人民对优质高中教育的追求,办好兰溪人民家门口的名校,培养心理上自信、思想上开放、态度上理性、行为上尊重的现代化人才。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在专访中,郑伟新亲切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为师范学子们呈现了一位教育者的坚守与执着。面对镜头,他将多年沉淀的人生智慧与对教育的热忱,化作声声恳切寄语,为师范的学弟学妹们点亮成长路上的明灯。

郑伟新强调:第一,要认清时代发展的大势,勇立潮头,顺着时代和改革的趋势寻找努力方向;第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第三,不怕失败,任何一次改革都是机遇,任何一次失败都是成功的垫脚石;第四,要与人为善,做一个善良的人。

小教本231班的沈若澜同学在访谈后感慨万千:“正如郑校长所言,命运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作为新时代师范生,我们不仅要从校友身上学习具备全科素养的修炼之道,更要传承‘担三精神’的教育担当,做一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教育‘弄潮儿’。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以郑伟新学长为榜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锻造专业特长,扎实掌握三笔字和教学法等教师技能素养,抓住数字化时代趋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用终身学习的态度迎接教育变革,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院训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何中丽)
上一篇:下一篇: